淝水之战前秦为什么输了?

五胡十六国时期,前秦统一了北方政权。南方由司马睿建立起了东晋,盘踞江左一带,南北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。公元383年,苻坚不顾前秦丞相王猛临终遗言以及群臣的反对,决意攻取东晋。前秦与东晋在淮南淝水展开了一场“规模惊人”的大战,史称淝水之战。在这场战役中,前秦百万兵马居然输给了东晋十万兵马,在历史上颇为罕见。
双方兵力对比
前秦方面:苻坚曾扬言,以此百万强兵,“投鞭可以断流”。崔鸿于《十六国春秋·前秦录六》中记载,“八月戊午,遣……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。甲子,坚发长安,戎卒六十余万,骑二十七万,前后千里,旌鼓相望。” 意思是说符坚先派步骑25万为前锋南下,苻坚随后率百万兵马从长安出发,全军有步兵60万、骑兵27万,旗鼓相望,前后千里。兵力合计一百余万。
东晋方面:东晋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,谢玄领北府兵为前锋都督,与谢琰、桓伊等人共同率领8万之兵抵抗秦军,又另派将领胡彬领5000水军增援寿阳(今安徽寿县)。
十一月,谢石、谢玄和刘牢之在谢安的指挥之下,由刘牢之率北府精兵5000人强渡洛涧,袭击梁成军营,临阵斩杀梁成等10员将领,又分兵截断退路的渡口。秦兵步骑一时崩溃,落水而死的就有15000人。缴获了秦军丢弃的大量军资器仗,强渡洛涧取得大胜的晋军乘胜追击,水陆并进,声势大振。全军推至淝水东岸,与秦兵隔河对峙。苻坚在寿阳城上目睹晋军布阵严整,心中暗暗吃惊。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,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,不由连连感叹:“此亦劲敌也,何谓少乎?”。当秦晋两军夹淝水布阵之时,为速战速决,谢玄便派人向苻融提议说:“两军隔河对峙并非长久之计,不如将军往后退一步,让我军能渡过淝水,一决胜负如何?”苻坚认为我众敌寡,如果乘晋军渡江之时,向晋军发动进攻,必能取胜。于是同意了谢玄的提议。但是当秦军下令后退时,全军军心大乱,众多秦军将士都以为是前锋战败,顿时间秦军争相逃命,自相践踏。谢玄、谢琰、桓伊等率领晋军渡河猛攻。晋军一鼓作气,追击秦军至寿阳30里外的青冈。一路逃亡的秦军听到风的吹拂声与鹤的呼叫声,都以为是追兵到了,昼夜不敢停息,最后只有10多万人逃回北方。
前秦军失败的原因
一,前秦方面刚刚统一,各民族之间还没有磨合,强征的兵士士气低落,不愿意打仗。而且军令不能在最快时间传达、战略战术也执行不到位、前进撤退计划混乱、后勤困难、军力展不开。而东晋方面士气高涨,尤其是北府兵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精锐之师。一群乌合之众对身经百战的精髓,胜利的天平已经倾斜。
二,东晋战术运用得当。东晋军趁前秦军到达江边立足未稳,发北府精兵突然袭击,致使前秦军阵脚大乱,随后反间计、疑兵之计纷纷上演,好不精彩。论谋略,前秦又输一筹。
三,真实的兵力对比。前秦百万军队是否真的有一百万?史学家认为百万只是一个虚数,实际数量并无百万。虽然苻坚已经统一北方各少数民族,但是从人口总数估计,拥有百万雄师的可能性并不大;假设前秦真的拥有百万军队,也不可能全部派往前线,至少要留一些驻守各地重镇;况且这年五月,苻坚就派遣儿子苻叙率兵进入襄阳和蜀地以抵抗晋军,苻叙也就带走了前秦的一部分兵力。所以百万之师的说法值得怀疑。
而真正参加淝水一战的前秦军队有多少人呢?淝水之战中,结集在淮淝一带的秦军其实就只有苻融率领的30万军队。这30万人还被分布在了郧城至洛涧的500里战线之上。也就是说,真正驻扎在淝水的军队也不过10万人。但是,晋军的85000人几乎都参加了淝水一战,再加上晋军本来就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了很雄厚的兵力,因此真正与前秦交战的晋军在人数可能达到10万左右,与前秦军队的10万人相当。所以,80万只是古代惯用的一种号称,在实际战场上东晋兵力并不弱。
四,当时北方人普遍厌战。司马光曾经总结淝水之战时说:“坚之所以亡,由骤胜而骄故也。魏文侯问李克,吴之所以亡,对曰:数战数胜。文侯曰:数战数胜,国之福也,何故亡?对曰:数战则民疲,数胜则主骄,以骄主御疲民,未有不亡者也。秦王坚似之矣”因为苻坚在北方连战连战,导致国内空虚,民生凋零,海内厌战,民众急需要休养生息。而苻坚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下令攻打东晋,这样一个外强中干的帝国很难打胜仗。
所以,前秦士气低落的乌合之众,对阵东晋的有勇有谋的精锐之师,岂有不败之理?